农学院党委植保系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11-07-07      访问次数: 65

 

 

 

 

2011年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

 

农学院党委植保系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植保系党支部,现有教工党员18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16名(教授3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占88.8%,助教2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1名,占61.1%,在读博士2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72%,是一个高职称、高学历的党支部。在年龄构成上,30岁以下的占11%30-40岁之间的党员占33%,团队成员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团结融洽、积极向上。多年来,植保教工支部党员在教书育人、科技惠农等方面成绩显著,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1名,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昆虫学会第四届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并且连年被评为“三育人”先进集体,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支部自身建设,增强党员教工的生机活力

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是党全部工作的战斗力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植保教工支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巩固和加强组织纪律建设。第一,充分发挥骨干成员的核心作用。支部每两年进行换届选举,每次换届都重视支部委员的选拔和培养。现任支部委员均由近年引入的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担任,其思维敏捷活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较强,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同时,支部实行党支部书记与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相分离的制度,两者在工作上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让支部书记和教学单位负责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二,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植保支部重视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业务知识学习和素质能力提高。一方面,通过组织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就如何提高新党员党性意识作专题报告、支部组织党员观看教育录像片、参加思想道德培训课程等形式提高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党员教职工积极提高学历层次、努力申报科研课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第三,长期坚持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多年来,支部一贯坚持“二会一课”制度,即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党课”,对党员进行严格教育管理。同时注重创新支部活动方式,尽可能将组织生活会开成教研会、科研会、思想教育会、民主评议会、心得体会畅谈会,组织教工党员参观学习适合党员特点的多种形式、丰富多采、寓教于乐的课余活动。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支部所在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团结、和谐、民主、上进的良好气氛,对促进植物保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支部教工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植保教工支部所在的教学团队以培养教工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打造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并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在植保教工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教学团队的骨干课程“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获得江西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目前,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运行正常,不断更新、补充新的内容上网。2007年以来,植保教学团队骨干成员王建国、魏洪义、李小珍等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获得该年度省教育厅规划课题立项3项,分别为“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昆虫实物及电子图谱教学平台建设”和“植物检疫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台建设”,这三个教学研究课题进展顺利。

植保教学团队现在学硕士研究生17人,同时挂靠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博士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3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全部获得硕士学位。近三年研究生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的10篇)。有5人考取了国内外科研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占已毕业硕士研究生的45%。有1人获校“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百世腾奖学金”、1人获校“王氏优秀特困生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江西省研究生创新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资助,1名博士研究生获“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目前,在植保教工支部组织协调下,植保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健全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三、注重服务意识培养,推进支部教工的科技惠农

作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和研发的主体单位,我们支部立足江西“三农”,充分发挥植保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好科技支农、科技兴农和科枝富农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支部教工成员以植保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在强化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并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些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和新的学科创新点,如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为植物保护学科事业和江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例如,近年来支部成员在明确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研究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与省植保站、省进出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分赴广东惠州、海南海口、江西万年、乐平、南丰、赣州等地,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入侵稻水象甲、桔小实蝇和柑橘溃疡病,指导农民搞好水稻和柑橘生产,为保障我省粮食、水果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魏洪义教授承担江西省科协公益性项目:昆虫家园数字博物馆,将植保专业信息在网上发布,服务广大师生民众。江西4套对支部成员李卫春、李小珍等进行了采访报道,为防止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碰到的各类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做了一定的努力。去年江西遭受洪灾后,为挽救受灾现状和减少农民损失,支部党员废寝忘食,撰写了《洪灾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册》,为洪灾后的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支部全体党员多年来坚持“科技兴农三下乡”活动,几乎走遍了我省各个县市,把科学技术带给了农民,为江西省的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注重工作思路引导,提高支部教工的科技创新

作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植保支部党员必须具备正确积极的工作思路,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优势,创新教育科研工作内容,服务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支部党员以创新科技内容为先导,成功申报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科技厅和教育厅项目,2项教学研究课题,课题总经费达300余万元。并以课题为支撑,在学术期刊上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中文核心刊物发表46篇;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二级证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三等奖2项。随着近年高层次党员教工的陆续引进,支部全体党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服务我省乃至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植保教工党支部作为一个基层党组织,对“党”这个神圣的字眼不仅代表着荣誉,更意味着责任。我们决心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进一步传承好支部老一辈党员历年沉淀的优良传统,创新好新时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健全好植保学科的长效发展机制,做好党支部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努力推进植保系在昆虫学科、病理学科和化学保护学科三个方向的纵向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