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科院加强人才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发布时间: 2010-11-15      访问次数: 74

动物科技学院加强人才科技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是江西省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学院党委在人才培养方针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打造人才智力高地,引领各学科人才,发挥科技优势,在服务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中创先争优,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学院党委多项措施并举,努力打造人才智力高地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鉴于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学院党委于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打造人才智力高地。

一是鼓励党员教师带头提高学历,改善学院学源结构。自2002年以来,在学校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优惠政策的带动下,学院党委一方面积极督促教师提高学历,为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已获得博士学位的33人中(其中党员比例达58%),有30人是在2002年后攻读获得的,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比例53%,加上在读博士生占教师比例达73%。另一方面为提高学历的教师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条件,特别是博士在读期间,学院尽可能减轻他们在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他们能更专心地学习。在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的同时,院领导及各学科负责人非常注意改善学缘结构,如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学科团队的博士都是在国外获得学位,而且是不同的国家和国外不同的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团队8名博士分别从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获得学位。这样不仅改善了学缘结构,也加强了与这些培养单位的联系交流,还学习到了不同培养单位的学术之长。

二是积极创造环境条件,打造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核心科研团队。学院在鼓励教师提高学历的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回校服务,发挥其作用。在经费极其困难的的情况下,学院添购电脑,改善网络条件,努力使教师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启动了学院中心实验室建设,集中设备和经费力争建好一个科研平台,为教师的科研创造条件。2010年学院获得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均为博士(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其中党员达80%),6项中有4项是35岁以下人员取得的。通过长期建设和精心培育,学院初步形成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五个特色鲜明、优势较为突出的学科团队,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力正逐步显现。五个团队带头人中有四位同志是党员,他们都是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望且都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教授,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学科团队带头人黄路生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二、学院党委精心组织谋划,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实力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院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提升科学研究实力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利用项目前期投入和技术储备,再利用科研成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最后利用项目影响力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在项目推广应用中利用项目收益反哺相关项目的研究。经过近年来的精心组织和谋划,学院综合研究实力稳步提升,一些学科(如畜牧学)已成为我省的优势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下属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江西省“八五”以来重点建设学科和江西省首批“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该学科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建设方针,已建设成为我省重要的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吸纳了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了国内先进的科研和教学硬件平台,是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中冲击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单位之一,已具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863973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合同经费累计6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2项、三等6项,其他奖6项。发表各类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获得专利10余项。

三、学院党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健全合作机制,促产学研结合

健全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根本前提。多年来,学院通过与畜禽水产养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可以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学院的学生派往养殖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实践,了解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畜牧业领域输送专门人才提供重要保证。目前,学院先后与温氏集团吉安种鸡场、进贤种鸡场、南昌百世腾牧业、江西旺大生物科技、分宜湖龙牧业、遂川嘉裕牧业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与艾格菲合作建立了“江西省畜牧学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基地”,逐步建立健全了合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架设了有益的桥梁。

2、依靠学科平台,加快成果转化

依靠学科平台,加快成果转化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学科平台日臻完善。目前“动物生产学”已建设成为江西省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为江西省“九五”重点建设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为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为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建设硕士点,“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为江西省第一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西省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此外,黄路生、瞿明仁和曾志将三位教授(均为党员)分别入选国家生猪、肉牛和蜜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依托业已形成的强大学科和体系平台,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孵化。其中,由黄路生教授主持完成的“家猪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胚胎移植与性别控制技术的优化及基在优质奶、肉年高效生产中的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瞿明仁教授主持完成的“泰和乌骨鸡绿色预混料配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曾志将教授主持完成的“免移虫生产蜂王浆技术”获得专利批号。三个岗位科学家依托体系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本领域取得的原始创新成果,通过大范围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猪分子集成育种技术通过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9省市20余个种畜场的200个优质种猪核心群,累计创造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免移虫生产蜂王浆技术,利用蜂王直接把卵产在王台中,大大地减少人工移虫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蜂王浆生产效率,可为我国推广一人多养的蜂群饲养方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中央电视台七套《科技苑》栏目曾于今年8231830241430两个时段,以专题形式播报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3、理论联系实践、科技服务三农

理论联系实践、科技服务三农,让农户和养殖户更好更快地将先进的畜牧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畜牧业生产,提高物化的畜产品科技含量,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长期使命。学院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岗位职责的同时,利用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和省农业厅“千名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行动方案”的要求,联合饲料企业和养殖场,每年利用暑期和寒假定期地带领学生深入畜禽养殖场、饲料厂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讲座、分发技术资料、结对帮扶等方式解决当前养殖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10年,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先后带领技术人员分赴南昌、泰和、高安、万年开展技术培训5次,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分赴星子、遂川、南昌等地开展技术指导4次,蜜蜂体系深入吉安等地进行技术服务4次。学院还利用新成立的水产养殖兴趣小组、蜜蜂兴趣小组、动物营养兴趣小组及畜禽传染病兴趣小组四个学生团体组织学生80余人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高安市、永修县、信丰、东乡县及泰和县等10余个县市开展了“送科技下乡”和“服务三农”活动,分发畜禽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和科普宣传册4000余份,受到当地养殖企业和广大农户的欢迎和赞誉。

4、利用科技储备,组织应急救灾

调研畜禽产业动态信息和突发性生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急技术方案和措施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一个主要任务。根据农业部和产业技术体系的部署和要求,学院三位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根据我省生猪、肉牛和蜜蜂产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产业链的需要,随时储备产业所需的应急性技术,以便在出现突发性畜禽生产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导。

20106月,罕见暴雨连降我省中北部地区,以至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给当地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学院党委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以黄路生、瞿明仁及曾志将教授等三位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为依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抚州、鹰潭、余江等洪灾一线及时了解掌握畜禽生产受灾情况,针对灾情提出有效的抗灾减灾、恢复生产的技术对策。与此同时,学院还委派党员老师参加了由江西省科协组织的抗洪救灾活动,深入抚州市各灾区养猪场,现场为灾民在灾后畜禽生产自救、畜禽疾病防疫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指导灾民做好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乙脑、炭疽、猪链球菌等重点人畜共患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以确保灾后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通过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帮助养殖场(户)恢复生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受灾地区畜牧业生产稳定等畜牧业抗洪救灾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动物科技学院党委)